第26届中部农博会现场销售超6亿元
今天,第26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闭幕。记者从大会组委会获悉,本届农博会共吸引市民观展18.9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及采购商近6万人次,现场销售金额超6亿元。
今天,第26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闭幕。记者从大会组委会获悉,本届农博会共吸引市民观展18.9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及采购商近6万人次,现场销售金额超6亿元。
最近网上有个很热的话题“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人员”,然后又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听着好像有点自相矛盾?但其实啊,这事儿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咱们得把话掰开揉碎了说,不然真容易被一些断章取义的标题带跑偏
“外国大豆更圆?” 其实没人纠结豆子形状,真正让人憋屈的是:咱们农村成片良田闲着长草,却要花天量外汇,成船成船从国外进口大豆,做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
近期持续阴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小麦播种进度滞后,截至目前仍有相当面积的麦田未能按时下种。面对这一特殊情况,农谚有云"地不冻,尽管种",当前距离土壤封冻尚有一段时间,地温条件仍可满足小麦发芽需求,出苗后也能形成一定生长量。农业专家指出,只要采取科学应对措施,晚播麦
“土地能生钱,创业有扶持,养老更安心”——中央新一轮农村改革已全面启动,未来5年将聚焦土地制度、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三大核心领域纵深推进。这场改革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系统性变革,从耕地保护到资产盘活,从产业升级到福利加码,每一项
内蒙古胡麻,又称油用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显著的经济与营养价值。
“哈喽,宝宝们,快看我们的宜君苹果,咬一口脆甜多汁,这才是原产地的味道!”11月3日,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尧生镇孟皇村,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36岁的问艳丽已站在自家院子的3孔窑洞前,面对直播镜头熟练地展示手中的苹果。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单招)作为升学的重要通道,设置的专业类别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以下是单招最主流的十大专业类别及其核心培养方向,为考生提供精准的报考指南。
秋收时节的田野间,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没有高精尖的设备支撑,劳动人民用代代沉淀的经验与因地制宜的巧思,将连绵阴雨的“拦路虎”转化为秋粮归仓的“垫脚石”。那些藏在农活里的智慧,不是实验室里的公式,却是最懂土地、最解农忧的“金钥匙”,让“粮满仓・好丰光”从愿景变成
当无人驾驶收割机在东北黑土地上自主作业时,当植物工厂里的菜苗在LED光谱调控下快速生长时,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正在掌握这些变革背后的核心科技。这个看似传统的专业究竟藏着哪些高科技课程?让我们走进实验室与田间地头,一探现代农业教育的知识图谱。
今天,10月23号上午11点51分,太阳一过黄经210度,霜降就来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是正儿八经的节气交接。你可能觉得不就是天气变冷了点?但老辈人听了可要皱眉了——今年霜降在九月初三,而重阳节还远在初九。这事儿听着不大,可那句“霜降重阳前,必定是灾年”的老话
“不怕霜降晴,就怕霜降雨”,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道出了霜降时节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尾声和冬季的临近。2025年的霜降恰逢农历九月初三(10月23日),此时天气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收获以及来年的农业生产都
村书记关注集体经济发展却困于“三资”管理知识盲区,青年党员渴望学习电商助农但缺少实训平台,如何破解?近年来,辽宁海城市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推动党员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村书记关注集体经济发展却困于“三资”管理知识盲区,青年党员渴望学习电商助农但缺少实训平台,如何破解?近年来,辽宁海城市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推动党员教育培训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
当钟表指向11时51分,霜降节气悄然而至,较常年提早十多天的脚步,让“来年荒”的老话,再次在乡间流传。
金秋十月,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六成,农民们正忙着将沉甸甸的稻谷、玉米装车入库。与此同时,我们也迎来了第43个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粮食节约,人人有责"。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这个成就来之不易,但粮食安全仍然是一场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在新时代昂首阔步的征程里,单凭老一辈农人躬耕“一亩三分地”已不现实。在咸宁,越来越多像田淑娴、吴孝建、谭英一样的青年返乡归田,或为乡愁、或揣理想,与虾鸭豚鹿为伴,带着知识、技术与视野一头扎向农村,使得这场为“让饭碗端得更牢”的田间试验,
近日,枣庄职业学院《班墨奚匠心文化赋能区域文化品牌建设与效能辐射——以文化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2025年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标志着学院以“班墨奚”匠心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育人模式,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
在老一辈心中,中秋不仅是赏月团圆的日子,更是预判后续气候的“晴雨表”,而“八月十五雨”之所以让人忌惮,核心在于,它关联着一整个,秋冬的农事与生活。
“八月初八晴,新坟遍地起”,这句民间谚语曾在农耕社会中引发了深刻的恐惧与警觉。它不仅仅是对天气的描述,更体现了古人对农业命运的深刻洞察。